林淵1913年生於南投縣,小時讀了二個月的公學校,就因兄長過世而棄學務農,協助父親分擔家計;農餘亦從事採石、刨木等工作。
1978年,65歲的林淵在家人勸說下結束長年務農生涯,退休的他開始雕刻石頭,他說:「我是在學那個女婿,在玩石頭,怎知影這叫雕刻。」又說:「看到石頭我就想要刻,刻出一個形體,我就有影真歡喜!」原先只是為了製作花盆食器等實用器具,刻出興趣後,各種人物、動物造型的石雕陸續被創造出來。之後,林淵的石雕開始受到外界與楊英風、朱銘、席德進等藝術家注目,甚至連法國現代藝術家杜布菲(Jean Dubuffe,1901-1985)都收藏其作品。林淵各類作品中,以石雕數量為最,約有三千多件;他主要使用溪石雕刻,因為溪石裂痕與稜角較少,刻出來的形體更符合他的喜好。林淵雕刻的人像,特別著重臉部與性器官,腳則很少見出現;此外故事性與淺刻式的線條亦是其作品的特色。除了石雕,林淵也創作過木雕,但不少作品都腐壞無存,少部份作品則由長期資助林淵創作的黃炳松先生進行翻銅,保留在南投埔里的牛耳藝術渡假村。
![]() |
![]() |
林淵的老婆,年代不明 | 藩王,1987 |
1981年林淵曾拜訪台灣素人畫家洪通,此次會晤詳情不得而知,但此後林淵開始大量進行繪畫創作,特別是1988年至1991年過世間,作品產出數量更是驚人,這可能與晚年身體狀況較難負荷耗體力的雕刻創作有關。
![]() |
林淵:「繪圖的攏是三粒芭樂綁作夥──三三八八。」 |
林淵早期以簽字筆或彩色筆進行創作,畫在月曆紙、日曆紙或筆記本上;後期則以油漆與水泥漆為主,他特別喜歡使用刷子當作畫筆揮灑,此時的他開始嘗試塑膠布、鍋蓋、木板、麻布與牛皮紙等材質,而且喜歡繪長幅畫;滴漆與線條是林淵畫作上常見的表現手法。畫作題材主要來自生活週遭事物,用林淵的話說就是「畫山畫水、畫神畫鬼、畫查某囝大腿」,包括動物(含擬人化動物)、土地公與媽祖等民間信仰之神明,以及大量帶性器之裸體人物。用色方面,1983至1987年以紅、黃、綠、黑色為多,之後逐漸改變,1990年後則以咖啡與藍色為主。
![]() | ![]() |
紙版畫21,年代不明 | 綿紙畫,1990 |
林淵子女在結婚或新居落成時,都會收到父親手繡的作品作為賀禮。繡品多以高彩度或螢光毛線,繡在麻布或原住民織品上,十分亮麗搶眼。此外,林淵還常廢物利用,將之組裝成各種實用家具、給孫兒的玩具或藝術品;其中技術難度較高的是一系列焊接作品,這項技術是向任職鐵工廠的女婿學來的。為此,林淵常跑埔里,卻不是看女兒,而是找女婿去了。
![]() |
![]() |
複合媒材01,年代不明 | 複合媒材02,1988 |
![]() |
蔴布大刺繡,1983 |
1980年《埔里鄉情》雜誌創辦人黃炳松首次拜訪林淵,並當場買下林淵二十餘件雕刻作品,這是林淵作品首次出售,也開啟兩人合作契機。此後黃炳松在資助、推廣林淵創作上不遺餘力,更打造牛耳藝術公園呈列其雕刻作品,並邀林淵駐園創作。1991年林淵身體不適住院,期間一直跟家人說:「我有這多故事還沒有雕刻完,快點請醫生把我醫好。」9月21日,79歲的林淵溘然長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