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70
撰文 / 文 / 邵廣昭;李香瑩;李瀚
圖 / 文 / 邵廣昭;李香瑩;李瀚

圖01:〈白頭翁〉,梁珆碩攝,攝影年份:2007。圖片提供者:梁珆碩。
圖02:〈台灣獼猴〉,梁珆碩攝,攝影年份:2007。圖片提供者:梁珆碩
圖03:〈赤腹松鼠〉,李香瑩攝,攝影年份:2010。圖片提供者:李香瑩。
圖04:〈莫氏樹蛙〉,童婉萍攝,攝影年份:2006。圖片提供者:童婉萍。
圖05:〈榆綠天蛾〉,吳士緯攝,攝影年份:2010。圖片提供者:吳士緯。
圖06:〈紅圓翅鍬形蟲〉,李香瑩攝,攝影年份:2009。圖片提供者:李香瑩。
圖07:〈弧邊招潮蟹〉,梁珆碩攝,攝影年份:2007。圖片提供者:梁珆碩。
圖08:〈長尾水青蛾〉,吳士緯攝,攝影年份:2010。圖片提供者:吳士緯。
圖09:〈斯文豪氏攀蜥〉,梁珆碩攝,攝影年份:2009。圖片提供者:梁珆碩。


一、您知道台灣有多少種動物嗎?
台灣素有「寶島」的美譽,四百多年前當葡萄牙人首次登陸台灣時,即發出「Ila Formosa」之讚嘆,相信當時他們所看到和注意到的應是山水的秀麗景色,也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地景」(landscape)之美麗。直到今天,可能很多人都還不知道,其實在這風光明媚、四季如春的寶島中,最值得我們慶幸和驕傲的應該是這塊土地上所孕育的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基因)、物種和生態系(棲地)的多樣化。根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蒐集整理來自全台灣兩百多位生物分類學者提供的資料,目前在台灣已經登錄的有效本土物種數已達五萬四千多種。雖然這個數字只佔了全球已知物種近180萬種的2.5%,但如除以台灣陸域面積的36,000km2(只占全球陸域面積的0.025%),則相對而言我們單位面積的物種多樣性是遠遠高出於許多國家,平均每平方公里約有1.47個物種。其中包括約一萬種含真菌在內的微生物、八千多種植物,其餘皆為動物,共35,600多種,因此動物是目前台灣已知的本土生物的七個「界」中最大的一個「界」。我們的物種多樣性在陸域大約是世界各國平均值的100倍,而海洋生物更高達400倍。令人驕傲的是我們的陸域動、植物中,約有8,000多種生物因其特徵上的獨特性,套上了「台灣」的名字,成為「台灣特有種」,豐富的生物樣貌值得國人珍惜與重視
圖10:《臺灣物種名錄》書籍及光碟,羅列目前在台灣已發現的所有生物的學名及中文名。
〈臺灣物種名錄封面及封底〉,邵廣昭、彭鏡毅、吳文哲主編,出版年份:2010。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二、如何來認識這些動物?
大概在十多年前,要查閱台灣的自然或人文的資訊,大概都得跑圖書館或書店去借或買一些圖鑑或百科類的書籍。如果要看實體的生物標本或是活的個體,就得去博物館、動物園或水族館親眼目睹。也有一些喜愛親近大自然的朋友,拿著相機、望遠鏡、甚至背著氧氣瓶,親自上山或下海去探訪和觀察這些生活在自然環境裏的野生動物。但是在戶外能自己發現和觀察到的動物種類畢竟十分有限,因為多數的物種不是本來就比較罕見稀有,就是已被我們人類的活動所趕盡殺絕,何況不少物種因為行蹤隱密或體型小、偽裝本領強,觀察者若野外經驗不足或缺乏細心與耐心,的確也相當不容易發現;此外,即使幸運地看到野外個體,想要更進一步的鑑定和認識也是一大難題。所幸近十年來,拜資訊科技進步所賜,利用電腦或手機上網直接從資料庫或電子書來搜尋認識這些台灣本土的動物,已變成十分容易,簡直可說是彈指可得。透過資料庫的相互整合與分享資料,不但是國內的眾多相關資料,連國際上的資料庫或各物種的網頁上的圖文內容均可透過網際網路的網網相連,而交互地被點閱及瀏覽的到,可謂十分便捷。但不論是從書本上或是從已建置的資料庫中,卻往往只能查到佔所有物種總數不到1/4或1/5的常見物種,大多數偶見或稀有的物種,特別是微生物,不是缺少圖片就是只有名稱或是少許只有專業人士才能看的懂的型態描述的資料,令人失望。這主要乃是因為生物類群的分類學家的人數已愈來愈少,更少人願意去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整理更新物種的資訊,也不願意去分享資料
圖11:〈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數位化計畫網站〉,圖片提供者:國立臺灣博物館。
圖12:〈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網站〉,圖片提供者: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圖13:〈農委會林務局NGIS生態資源資料庫網站〉,圖片提供者: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圖14:〈農委會特生中心台灣野生動物資料庫查詢系統〉,圖片提供者: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三、台灣有哪些資料庫或網站可以來查詢動物的資料?
根據台灣物種名錄TaiBNET(http://taibnet.sinics.edu.tw),台灣的動物界目前共有15個門有資料,其餘的19個門因為沒有分類人才,故迄今沒有人去調查、採集和鑑定。這15個門及其種數(括弧內)分別是海棉(65)、刺胞(503)、扁形(191)、圓形(6)、鉤頭(23)、輪蟲(75)、節肢(25947)、環節(176)、星蟲(25)、軟體(4206)、緩步(23)、苔蘚(50)、毛顎(21)、棘皮(247)及脊索動物(4105)。節肢動物自然是最大的一類,因為陸地上的昆蟲綱就有21,029種,而海產的軟甲綱也有1682種;包含貝類在內的軟體動物居第二位,最為人所熟悉的脊索動物門居第三,包括盲鰻(11)、軟骨魚(2900)的魚類,兩生類(65)、爬蟲(136)、鳥類(670)及哺乳動物(122)。此外,台灣擁有稱之為海裏的熱帶雨林珊瑚礁生態系,珊瑚礁區是海洋生態系中物種多樣性最高的熱點,亦是生態旅遊的珍貴資產,最受到大眾的喜愛與重視。因此珊瑚礁調查研究較詳盡,故迄今已記錄有超過500種的珊瑚,周圍孕育的生物更是豐富度之高,更是令人驚嘆。這些主要類群的生物,除了國科會農委會有支助一些生物誌(中文或英文)或圖鑑的編輯出版外,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及農委會特生中心也出版過一些生物類群的解說手冊。坊間也出版了不少相關的書籍可以購買,不像公務預算委託學者所編撰出版的書,大多只送不賣,且未能取得作者授權而不能上網公開。所幸近年來為推動行政院生物多樣性行動方案,國科會在專款支助下,目前已完成約6,000多種動物誌(英文)的編撰,其電子書或資料庫已可在台灣生物多樣性入口網TaiBIF(http://taibif.sinics.edu.tw)之網頁下點閱瀏覽
圖15:TaiBIF網站是與GBIF(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交換資訊的台灣入口網,包括有台灣動物的各種資訊。
〈TaiBIF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農委會林務局過去所支助的中文版鳥類誌亦然。透過另一個由林務局所支助的「台灣生命大百科」的計畫,中研院正在加速建置此一網站,預計在三年內能完成本土16,000種,包括7,000種特有種的動物網頁之資料,對外公開且可免費下載
圖16:建置中的臺灣生命大百科文獻收集系統,未來可以整合多方面的物種相關資訊。 
〈生命大百科生物圖書館系統頁面〉,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圖17:生物多樣性資訊整合的樹狀示意圖。 〈生物多樣性資訊整合樹狀圖〉。圖片提供者:許正欣。
圖18:未來中研院生多中心將與EOL( Encyclopedia of life )合作提供台灣(特有種)生命大百科的物種資料。
 〈臺灣生命大百科物種資料頁面〉。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此外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所典藏的資料中,有來自中研院、台大、科博館海生館等各館所典藏的標本及其生態分布的資料或是以不同生物類群為主的台灣魚類、貝類、甲殼類等的網站;台大生態演化所所建置的「台大動物博物館」及特生中心的「台灣野生動物資料庫」、以及林務局的「台灣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內容豐富;而由民間團體所建置的網站則多半是學會或協會之推廣訊息,只有中華鯨豚協會、鳥類學會有資料庫的建置:倒是「青蛙學堂」及「嘎嘎昆蟲網」等個人建置的網頁內容完整豐富,值得推薦。今年林務局委託東華大學正建置中的「台灣動物鳴聲紋資料庫」則以收集各種不同動物的鳴聲為目的,未來也可以透過聲音來認識這些美麗的動物
圖19: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建置的臺灣大學動物博物館網頁,以簡明的分類建立物種相關資料,還可以觀賞生態影片。
 〈臺灣大學動物博物館網站〉,圖片提供者: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圖20:楊懿如的「青蛙學堂」內容豐富,收錄各種蛙類的相關資料,結合影片、課程、遊戲等等,使用者可以利用網站多元的介面輕鬆學習蛙類知識。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網站〉,圖片提供者:李鵬翔、楊懿如。

四、從認識、關心到愛護這些台灣本土的動物原住民
臺灣島自從兩百多萬年前浮出海面至今,曾經歷過數次寒冷的冰河期,及溫暖的間冰期,使得許多陸域和海洋的生物能透過陸橋的連接或海域的阻斷,而使許多動物遷移到台灣,進而能演化成台灣的新物種。特別是台灣有甚多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形成不同海拔的林相和氣候,也有超過數千公尺的海洋,不同的底質與地形造就了各種不同的海洋生態系,由於棲地的多樣化造成了異常豐富的物種多樣性,使台灣成為名符其實的生物多樣性之島,不但陸地上是「蝴蝶王國」,海底也有「蝴蝶魚王國」之美譽。即使到今天,平均每年也有四十多種的新種被分類學家發現和命名。但不幸的是,在過去40~50年內,由於重經濟、輕環保,在過度開發(捕撈)、棲地破壞、污染及外來種入侵的嚴重威脅下,已使得許多地區的生物資源迅速衰竭,許多物種已經從過去的豐富常見變成今天稀有或罕見,甚至造成區域性或全球性之滅絕(如果是特有種)。國際知名生物多樣性學者彼得‧雷文曾指出「全球物種正以每年消失一千種的速度滅絕」,生物多樣性流失絕對不只是政府機關與環保團體的責任,物種不斷滅絕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其實也與我們息息相關。根據2006年中研院的調查即已列出19種已滅絕的動物及56種應已瀕危的動物,可能有更多的物種在被認識之前已經滅絕的無聲無息,也很難去調查和確認,造成的資源與經濟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要如何才能挽救這些消失中的台灣動物,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劃設保護區,加強取締落實管理,同時減緩海洋漁業捕撈的速度,嚴審不永續之各項開發案、嚴格取締水、陸及空氣的污染排放以及外來入侵種的防治等等。我們身為一個消費者,也應該要開始力行節能減碳,不吃野味,特別是不符合生態保育及永續漁法所捕撈的海鮮。當然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和教育最為基本和重要,教育足以加強保育意識維護台灣生態體系、生物物種和基因多樣性的保存。希望大家都能踴躍將自己所拍到的動物照片或相關知識或文章,願意提供到資料庫來與大家分享,藉由內容充實又可免費下載的本土動物的資料來提供各級學校及全民教育的環保教材,讓大家都能夠從認識到關心,進而能保育復育這些和我們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的台灣原生動物
圖21:由國科會出版的各類生物誌除了紙本書籍外,電子書及其資料庫都在TaiBIF網站上公開查詢使用。 
〈生物誌電子書群像〉,圖片提供者: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本文轉載自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數位島嶼.萬種風情網站 http://knowledge.teldap.tw/million/index.php

了解台灣典藏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