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687
撰文 / 林柏勛
圖 / 攝影/Frank Smith、江偉全

清晨四點,台東新港的天空微亮。我與公共電視國際團隊一起出發,英籍導演、英籍攝影,跟著台灣技術人員將攝影器材搬運上鏢船。鏢船空間不大,攝影成音團隊還要精省著器材,免得超運。海上交通不易,成音師反覆測試著錄音裝置,就怕會出什麼差錯。

戰浪

圖一 :輝吉叔擔任看浪手,無論氣候或是海象,都要盡忠職守的站下去!
(攝/Frank Smith)

碼頭邊鏢船上,船長永福叔抽著煙,船員毛仔已經開始張羅整船的早餐。鏢漁船的一天準備開始,永福叔感覺了一下風向,篤定地催促大家完成準備工作。 不論導演、攝影,或是其他工作人員,都感受到了即將出發的緊張氣氛。出海前,永福叔總是一臉嚴肅,不多說話。大家在沈默中工作著,副船長解開繩索,引擎聲隆隆,迎著呼呼響的北風,鏢船出發。

這是公共電視耗費一年多時間拍攝記錄,台灣台東成功新港,一群鏢魚手的故事。

戰浪

持鏢竿者是龍漁發船長陳永福,另一邊的是輝吉叔。這是兩人站在頭架上的神情。
(攝/Frank Smith)

鏢手空有好身手 卻落得無魚可鏢

這個世界每天都以飛快的方式進行著,沒有什麼事能阻擋我們對於更多、更快、更新的需求。然而在這個海島上,還有極少數的一群人,用極少的設備,一己之肉身與多年經驗跟海洋拼搏。這是「戰浪」,一群在台東的鏢魚手,平均年齡已過六十,無畏險惡,堅持用生命與海搏鬥的故事。

這份與海對決的熱情與堅持,卻也抵擋不了席捲而來的漁業工業化的發展。一網打盡、大小魚皆落網的捕撈方式,對海洋生態鏈帶來極大的衝擊。鏢手空有好身手,卻落得無魚可鏢的窘境。這項源自日本的鏢魚技術,在台東成功新港落地生根,卻也無法避免落寞地走向盡頭。

公共電視耗費將近兩年的時間,從前製到製作完成,忠實記錄這群鏢魚手,如何跟自然共生共存。在鏢魚文化即將消失之際,留存他們在鏢台上挺立的身影,如何堅持傳統,一次又一次地,迎向襲來的北風,滿懷著希望出海,在腎上腺素高漲的那一瞬間,使盡全力下鏢,都是討海男兒的驕傲。

戰浪

雙鏢手,是為了要提高命中率。船頭的鏢手分別是永福船長以及輝吉叔,而後面的毛毛叔,正在用他誇張的肢體動作引導船的方向。
(攝/Frank Smith)

海上拍攝大不易 挑戰各種角度

「鏢魚」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天候、潮流,以及絕佳的運氣,缺一不可。拍攝鏢魚更是一個挑戰。這次公共電視國際合製的團隊,在拍攝前期,就開了無數次的會議跟規劃討論,希望能夠用不同的角度來呈現鏢魚的過程。從小型攝影機,到遙控直升機的運用,無非就是想讓觀眾也能夠感受到鏢魚過程的驚險刺激。

鏢魚旺季在每年11月到過年前,東北季風呼嘯而過的時節,鏢船要趁著這北風來時,才有機會鏢到大尾的白肉旗魚。對拍攝來講,在海上要維持攝影機的穩定已不容易,更何況面對忽高忽低的浪頭。然而這是實境紀錄片,鏢魚過程不可能重來,攝影師跟導演更是卯足了勁,克服生理上的不適,將鏢手在鏢船上的生活,盡可能地呈現在觀眾的面前。

戰浪

船體的搖晃對於攝影師來說是最先要客服的逆境,而導演Frank 抓著 攝影師 Rob 的畫面,也因此而產生了。
(攝/江偉全)

2048年 我們將無魚可吃?

工業化的大量捕撈,除了直接影響到小規模、自然的漁法之外,受害最深的還是大自然。當大小型魚類紛紛落網,海洋生態系被嚴重破壞的時候,我們將面臨無魚可吃的窘境。

這樣的年代,當末日徵兆從危言聳聽,到漸漸顯露蛛絲馬跡時,我們迫切地尋找跟自然共存的方式,共生共榮。這群成功鎮的鏢手並不是揮著大旗的環保鬥士,他們只是遵循傳統,用一根鏢竿和旗魚搏鬥,不靠網具、不靠魚鉤,在海上渡過數十個年頭。 藉由本次紀錄,除了留存鏢手身影,更希望提醒大家對於海洋危機的重視,鼓勵對於自然友善的漁法。尤其身處於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島嶼,對於海洋,以及拼搏的漁人,我們應該多一份崇敬。

延伸閱讀:

1.原文出處:數位島嶼 http://cyberisland.teldap.tw/theme_blog_content.php?id=124

2.紀錄片全球首播:公視 CH13 2013. 8. 16 (五) 22:00 HD頻道 2013. 8. 17 (六) 12:00, 19:30

3.官網:http://www.pts.org.tw/success/ ;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towncalledsuccess


複製